高质量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外支点
来源:上海国际快递 作者:上海国际快递公司 发布:2023/10/21 点击:194
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 要求西部陆海新通道进一步向海外延伸
经济全球化倒退、贸易摩擦加之疫情冲击、全球货币宽松等大变局造成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,大宗商品价格和国际海运运费剧烈波动便是表征,苏伊士运河和港口关闭等偶发事件更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牛尾效应。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,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,提高国际供应链的自洽力与可控性,加快打造一批海外循环锚地和战略支点,保障我国国内产业链的安全可靠、自主可控。
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西南地区由“内陆腹地”跃升为第二轮开放的“前沿高地”,将为提高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、深化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发挥重要价值,正在成为西部地区走向东盟、走向世界的黄金走廊。2020年,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,同比增幅超过30%,跻身全国沿海港口前10、世界前40位。西部地区至北部湾“五定班列”达到9条,铁海联运班列、中越跨境班列分别开行4607列、1264列,同比增长105%、23.2%。中马“两国双园”建设新模式受到两国政府高度肯定,产能合作示范作用全面提升。
但是,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,西部陆海新通道仍存在物流成本偏高、要素流动不畅、缺乏有效产业支撑、跨境产业链体系尚未形成等突出问题,尤其是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循环形势,往返货源不均衡和上海国际快递供应链主导性不够等问题更加突出。保障上海国际快递供应链的自主性,在确保全球原材料和中间品“买得到”“进得来”“出得去”的基础上降低采购价格的波动性,需要推进全球物资投送能力建设。提高上海国际快递资源分布的分散化和通道布局的多样化,降低对于重要上海国际快递咽喉和通道的依赖,避免被“卡脖子”,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使命。支撑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内企业“走出去”,需要进一步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海外枢纽辐射集聚能力,形成与国内枢纽之间的通道化运营,构建由全球物流经营人、境外港口或机场、海外物流枢纽(海外仓)、国际产业(贸易)园等组成的全球物资投送体系。
RCEP为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开放能级 提供历史性机遇
2020年11月,由东盟十国发起,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共同参与的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正式签署,标志着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、成员构成最多元、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,对于推动全球形成北美、欧盟、亚洲三足鼎立的全球贸易格局,助力亚太地区打造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链体系,进一步推动中国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。
2020年,我国对其他14个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值达10.2万亿元人民币,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1.7%,东盟超过欧盟、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,我国也连续12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,双方贸易依存度和经济关系逐年上升。RCEP充分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贸易诉求和发展需求,进一步放宽了成员国间货物、服务、投资等领域市场准入标准,实现了成员国之间在原产地规则、海关程序、检验检疫、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统一,将有效促进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,推动形成更加合理并惠及域内各方的区域产业链、供应链和价值链闭环。东盟国家与我国地缘互邻、文化互通、经贸互补,RCEP的签署将加速推动中国—东盟区域一体化深化发展,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连接,将驶入高质量发展“快车道”。
“两国双园”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提供了重要经验。中国—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、马来西亚—中国关丹产业园区所开创的“两国双园”模式得到各方高度认可。中方参股建设的关丹港首个深水泊位实现试运营,开通了与北部湾港口的集装箱直航航线,马中关丹产业园累计投资超200亿元,着力打造以钢铁、轮胎、玻璃、铝型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,初步形成了海外版的“港口—产业—园区”联动发展模式。“两国双园”已经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项目的典范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将“两国双园”打造成中马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—东盟合作示范区。RCEP签订与“两国双园”相互协同,将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贸易规则创新提供多种可能性。
全面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 海外支点辐射带动能力
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,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外枢纽辐射能力,需要共同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、且具有地区特色的经贸新规则制度。推动RCEP与国内自贸制度相衔接,推动RCEP的原产地规则、投资负面清单等主要内容与国内自贸区制度相互融合,积极开展基于数字化的国际贸易规则探索,推动将国内自贸区、保税区制度在海外节点推广复制,以及RCEP框架内容在国内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先行先试,推动检验检疫标准、经认证的经营者(AEO)在东盟地区率先实现互认合作,提升国内与海外支点的贸易规则一体化水平。与此同时,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需要区域国际供应链、物流链、产业链深度协同发力。
一是加快海外节点体系布局。以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、中远海运集团等企业为主体“抱团出海”,推动设立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海外(东盟)分公司,加大海外港口投资和运营力度,推动在RCEP重点国家建设境外分拨集散中心、海外仓和集装箱还箱点,增加回程固定货源比重,构建上海国际快递供应链节点网络。围绕东南亚国际班列、跨境公路班车主要停靠点,合作共建境外分拨配送基地,拓展东南亚腹地物流服务网络。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海外原料供保、集采和直采基地,开展增值服务和国际综合物流业务,提升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,扩展新兴市场地面服务网络,创新跨境电商商品、国际邮包和冷链运输等上海国际快递产品。
二是完善跨境产业链体系。围绕加工制造、服装纺织、工程施工等国内优势产业以及农水产品、橡胶、矿产等东盟优势资源,构建一批自由便利、优势互补的跨境产业链体系,形成梯度合理的差异化分工合作。在中马“两国双园”项目的基础上,夯实文莱—广西经济走廊合作机制,推动上汽印尼汽车工业合作区、中国—东盟矿业产业园等建设,探索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经济合作区。
三是建设区域性特色开放平台。建设中国—东盟上海国际快递信息平台,通过物流信息整合衔接提升国际供应链和贸易链的协同能力,推广统一的上海国际快递电子单证、数字口岸系统和大数据互联互通,推动物流数字化运营开放平台。建设中国—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,创新区域内跨境电商贸易模式,积极推广应用国内1210进口、9610进口、9710出口、9810出口等监管规则,建设国内企业面向东南亚的统一窗口,打造在线版的中国—东盟交易博览会。建设中国—东盟国际贸易结算中心,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,提高区域内货币流动的便利化水平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,建设跨境商贸供应链总部中心。建设中国—东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,以橡胶、橄榄油、可可、稻米等热特农产品以及金属矿石、油品、粮食、化工产品等大宗商品为重点,构建集在线交易、实物交割、物流服务、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,提高区域性上海国际快递链与国际产业链的匹配度。